“十四五”以来,我国政务信息化工作取得长足发展,政务信息系统建设共享实现新突破,一批重大工程陆续建成,大系统共治、大数据慧治、大平台共享的政务信息化顶层架构初步建成。随着信息化、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,对各地区信息化项目管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,信息化项目管理工作中的一些共性问题日益凸显。本文就信息化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,并提出相应优化对策建议。
一、政务信息化项目管理的问题分析
1.顶层设计缺失,统筹管理不到位
目前部分地区政务信息化工作顶层设计较弱,由于各地政数局体系改革进度不一,部分地区尚未完成机构改革,现行的信息化工作体制、管理模式较为传统,规章制度相对老旧,而新的工作体制、管理模式和规章制度尚未形成,政务信息化建设缺乏统筹。
2.重建设轻运维,运维管理不规范
政府部门核心业务信息系统建设数量众多,开发、运维费用日益庞大,系统存在功能生命周期短、开发建设管理混乱、运维管理缺位、数据安全保密隐患大等问题,造成财政资金损失浪费和信息数据安全隐患。部分地区信息化项目运维费用的申报缺乏管理办法约束,申报不规范、不精细、不科学。
3.数据孤岛尚存,数据共享不充分
当前部分地区尚未建立“统建统管”和“精治共治”的信息化工作机制,数据红利无法得到有效释放。由于不同部门对数据的定义和使用存在较大差异,使得部分部门间数据无法互通。对于已建系统的信息资源,部分地区整合进度较慢,部分系统数据无法实现共享,数据孤岛现象仍然存在。
二、优化政务信息化项目管理的对策建议
经过多年发展,各地区不断挖掘政务信息化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,并开展了一系列探索,呈现出一些亮点。如北京市提出了建设完善智慧城市总规、控规、专项规划和顶层设计四级规划管控体系,杭州市出台了《博彩平台》,有效规范了信息化项目绩效评价工作,苏州市制定了国内目前唯一一部涵盖了公共数据、企业数据、个人数据的综合性地方性法规《澳门新葡京》。
为加强信息化项目的统筹建设与管理,破解政务项目运维不规范、政务信息系统不互联、政务数据不共享等问题,应采取完善信息化项目管理机制,提升运维管理水平,推进数据共享等方式,优化信息化项目管理模式,推动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。
(一)做好统筹管理,强化项目管理机制
持续探索,完善管理制度。利用机构改革的契机,缕清各部门分工,科学、有效地提高信息化项目管理效能。合理安排年度政务信息化项目,加强对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监管,制定完善政务信息化项目全流程管理制度、建设管理办法及配套运维管理办法,形成导向清晰、决策科学、执行有力、多元参与的政务信息化建设体系。
着力统筹,做好顶层设计。将顶层设计作为各部门开展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方法论和路线图,发挥顶层设计的导向性作用,防止项目立项杂乱无章,仅以领导要求为导向,避免“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”。
(二)聚焦降本增效,提升运维管理水平
规范存量项目,做好关停并转。对存在停建停用、低频低效、职能并转等问题的信息化项目,根据投入、产出和成效情况,分类实施“关停并转”,有效节约运维资金。清理功能性低、用户体验性差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和公众号,节省不必要的运维费用。
高标准严要求,把控运维经费。针对日益增长的运维经费问题,在立项阶段即需严格把控项目建设资金的同时,在年度运维资金审批阶段,除了关注经费审核外,更重要的是加强信息化专业审核,从审批环节对运维费用实现有效把控。
破解机制障碍,探索统一运维。对于有条件的地区,可探索构建统一的信息化运维管理模式,既能够提升信息化系统运行的安全性、稳定性和可靠性,又可以推动系统运维工作降本、提质、增效。培养高素质运维人才,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各地实际的政务信息化应用技能培训机制,组织开展政务信息化应用技能“大练兵”,推进信息化管理和应用水平提升。
(三)打通数据底座,增进数据共享能力
夯实基础设施,保障数据共享能力。加速政务外网升级,拓展政务网络覆盖范围,提升网络支撑能力,整合各单位现有机房资源,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基础条件。持续建设政务云、大数据平台和信息化项目管理系统,规范项目管理,为数据共享提供支撑,实现可上云系统应上尽上。
强化资源整合,形成统一数据底座。依托政务外网和政务云将各部门独立、分散的政务信息系统进行整合,在此基础上整合数据资源、系统平台资源、政务网络服务资源,形成统一的数据底座,提高数据要素的聚合度,逐步将独立的政务信息系统整合为互联互通、业务协同、信息共享、标准规范的统一体系。
徐子天,高级经济师、咨询工程师(投资),长期关注研究电子政务领域。
吴冉,工程师,从事政务信息化领域研究工作。